查看原文
其他

西政行动|榜样面对面,建功新时代!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2022-06-19

好消息

西政又多了一个工人先锋号

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法教研室

喜获“2022年重庆市工人先锋号”称号

祝贺!祝贺!

五一劳动节前夕,学校举行“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劳模和工匠人才座谈会。会议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努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崇尚劳模、争当劳模”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这个五一
校工会向全体教职工表达慰问与感谢
是他们的劳动让西政更美好

点此亲启

亲爱的老师们:

春风送暖,百花盛开。在这春暖花开的时节,我们又迎来了全世界劳动者共同的节日——五一国际劳动节。值此,校工会谨向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各个岗位上的全体教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并致节日祝贺!

劳动创造梦想,奋斗成就伟业。一直以来,全校教职工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凝心聚力、开拓进取,奋战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成绩凝聚了全校教职工的心血和汗水,镌刻着全校教职工的奋斗和奉献,充分体现出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此,向你们致以崇高敬意和真诚感谢!

劳动最光荣,建功新时代。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深信,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全体教职工一定会携起手来,共同奋斗,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作为的工作势态,努力创造新业绩,不断开创新局面,用实干书写人生,用奋斗镌刻荣光,以优异成绩奋力谱写新时代新篇章,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祝全校教职工度过一个欢欣、愉悦的节日!祝大家身体康健、工作顺利、阖家幸福!

 

西南政法大学工会

2022年5月1日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

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

立足本职、拼搏奋进

他们谱写了“中国梦·劳动美”的新篇章

榜样面对面

建功新时代


让我们向身边榜样学习

以实干实绩

书写新时代奋斗华章

赵万一  教授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第三届第四届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提名奖,重庆市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法律专家,《现代法学》主编,民商法学科带头人,西南政法大学商法创新团队匠人工作室领衔人。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劳动模范的使命和责任


2020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将劳动模范定位为民族的精英、人民的楷模,共和国的功臣,这既是对全国劳动模范身份和地位的充分肯定,同时也是对包括全国劳动模范在内的广大劳动者的殷切期望。我们作为各个层级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虽然不能说自己就是社会的精英和功臣,但无论是作为新时代的代表还是作为国家表彰的人才,我们应当明确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在许多方面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作为广大劳动者中的一员,我们首先应该尽劳动者的本分,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用自己勤劳的汗水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出来的。而作为劳动者的代表,我们更应当在许多方面成为其他劳动者的楷模,这种楷模作用既体现在要比其他劳动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劳动产出和劳动成果方面,同时也体现在相对于其他劳动者来说要具有更高的道德修养和政治品质。

虽然在既有的工作中我们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党的要求和自己获得的荣誉相比,应该说还有不少的差距。为此我们应该把既往的荣誉作为历史,通过自己更加辛勤的工作,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为此首先要加强政治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和政治觉悟,在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做立场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用自己的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责任。

其次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本领和能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代表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社会环境日益复杂的当下,如果我们固步自封,不能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思想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不但不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贡献,反而有可能为社会所淘汰。虽然我本人已近耳顺之年,也取得过这样那样的成绩,但只要自己还在工作岗位上就不能在学习上消极懈怠,更不能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为了赶上时代的潮流,更为了不负先进工作者这个荣誉,我们必须用更加丰富、更加先进的知识和理论充实自己,完善自己。

最后要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带领和影响更多的同事和学生积极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作为导师还是作为团队负责人或学科学术带头人,带好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因为每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只有凝聚更多人的力量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因此我们不但要自己不断进步,而且更应当带领和鼓励更多的人不断进步和成长,唯有如此才能不负模范这个光荣称号。




肖丽霞  老师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重庆市普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成绩突出个人,重庆市高校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重庆市优秀共青团干部,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努力成为讲政治、善创新、

敢担当、严纪律的高校思政工作者


2022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的署名文章《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中强调,年轻干部生逢伟大时代,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要练好内功、提升修养、增强本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牢记总书记谆谆教诲,守初心、担使命,本着“一师一生总关心,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工作理念,带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执着,对学生们的爱,讲政治、善创新、敢担当、严纪律,做好学生们通向幸福之路的“摆渡人”。

一、做讲政治、坚定理想信念的革命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信念。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要常修常炼,要信一辈子、守一辈子。我们在指引学生时首先自己的政治立场一定要坚定,深入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提高“政治三力”。对于思想政治工作,我们坚决避免“喊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围绕“党员是什么”“入党为什么”“在党干什么”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贯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讲政治是具体的,体现在工作中点点滴滴,党课上自信地给大家讲述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因为真真切切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如果入党积极分子们不能真正从思想上入党,对党的事业绝没有好处,对自己也不是什么好事,“两个一百年”需要我们一起奋斗。

二、做手上有活、脚下有路的创新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保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冲劲。在我们日常工作中,会遇到很多新课题,我们面临的是00后大学生,总是说他们更“自我”,但我们是否从自身寻找问题所在。社会发展日异月新,改革发展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暗涌给我们带来了冲击和影响,如果不思进取,不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面临的问题矛盾分析不够,就会存在老办法不管用,而新办法又不会用的两难境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正处在长本事、长才干的大好时期,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我们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不断学习,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倡导创新,结合工作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效运用新媒体,充分“互联网+”,与学生线上线下面对面心连心,做好新形势下青年学生工作。

三、做勇挑重担、善于作为的担当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强化“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作为就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决不能坐而论道、光说不练。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落到实处,走进心灵,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把学生放在心里去奔波。我们需要深入学生教室、寝室、食堂……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这样他们就会沐浴阳光茁壮成长。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有各自的美德和过错,对每一位学生我们“送人玫瑰,手有余香”,特殊学生群体我们到人、入心,希望我们是“万花筒”,折射出五彩光芒,指引学生朝着自己规划的道路前进。作为高校思政工作者,保持一颗进取之心,敢啃硬骨头、勇挑重胆子、善解难问题,永葆“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以时不待我只争朝夕的精气神和学生们共同成长。

四、做严以律己、清正廉洁的守护者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锻造“两袖清风竹有节”的品性。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时刻绷紧纪律规矩这根弦,心有所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确保“总开关”拧紧,在评优评奖、推优入党等关系学生们切身利益的各项活动不出现失衡的天平。学生的宴请、赠送的土特产……针尖大的窟窿也可以透过斗大的风,一定要防微杜渐、两袖清风。负责党员发展工作的党支部书记们,一定要以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看待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这件事。每个我们都要始终守住底线、不踩红线、不碰高压线,给学生们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大学环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吾辈当自强、惜光阴、持正道,以虎虎生威的雄风、生龙活虎的干劲、气吞万里如虎的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卢代富  教授

重庆市先进工作者,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首批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重庆市优秀共产党员、经济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不忘初心,不辱荣誉


自从1985年我们学校成立经济法系,尤其是1988年我成为经济法系的教师以来,见证了经济法学院各学科的发展。学院的经济法学科从一个当时硕士授权制都没有的学科发展成首批省部级重点学科与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了一整套从本科生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且多次在一些评价机构的法学二级学科评估中蝉联全国第一。学院新成立的环境资源保护法学科、社会法学科这两个学科在近年来也不断地斩获各类成果,师资力量强大、学术成果斐然。学院上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国家、地方、学校的关心关爱和支持,离不开全体劳教职员工的辛勤付出。我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与力所能及的工作。尤其是在学院领导的安排下,完成了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重点学科、优秀教学成果等申报工作,获得学院的高度认可。我有感激之情与感激之心也是自然的。但也想说明,近年来学校取得了更加优秀的成果的老师不在少数,所以我应该更加谦逊,进一步奋进。

同时,我想表达对这样一种责任的珍视。在我看来,被授予了先进工作者的称号与荣誉,既是对我的以往工作的肯定,也让我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了未来工作的责任。本人临近退休之年,体力智力都有力不从心的感觉。近年来我都有躺平的一种想法,但一旦我想起自己曾经所获得的荣誉,就不敢有懈怠。今天的座谈会,我想除了让我谈谈感想之外,或许也有让我警醒的这样一种意蕴在里边。我也在思考如何在荣誉面前,将这种夸赞变为动力,真正地做到不辱荣誉,这是之后我在工作上应该努力的地方。

谈谈我们学院以后怎么样做得更好。我们学院曾经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荣誉。作为经济法学院现任领导,我将与全体师生一道,为了珍惜荣誉奋起,再接再厉站得更高,当好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排头兵,继续坚持反腐建设,继续投身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之中,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等,行走在祖国发展的大路上,闯出更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将与全体的教职工一道努力,充分发挥我们国家级重点学科、国家级重点团队的示范作用,为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造就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使命的一流的法学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龙大轩  教授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全国新时代最美法律服务人(普法人),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法律讲堂》主讲专家,《学习强国》法治宣传专家团专家,重庆市首届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重庆市首席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首届十大法治人物,重庆市名师,重庆市教书育人楷模。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用劳模工匠精神

擦亮新时代奋斗者底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对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作为高校教师,我深知教书育人的光荣和神圣,记得在“感恩西政这一片风水”的讲座上,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所谓‘名师’,并不是有名气的老师,而是‘西政’的‘一名教师’。我永远属于西政,热爱西政!”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我始终奋斗在讲台一线,每年都坚持开设中国法律史、中华法系及其现代化、儒家法文化探秘等课程,其中主讲的《中国法律史》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后来,凭借着出色的教学功夫,我有幸被央视《法律讲堂》(文史版)栏目组相中,为新开设的节目作开坛第一讲,从此登上了更高的授课平台。同时,我带领的“中华法文化传播教育教师团队”,也先后被评为重庆市、国家级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一、科学研究

我秉承“睿思以究法理”的担当,考证15名汉代律家,辑录亡佚千年之久的汉律章句543条,撰写《汉代律家与律章句学》一书,在学界赢得了“存亡继绝”的美誉;撰写《道与中国法律传统》一书,对中国人法律性格的养成、法律思维异于西方的特点有着鞭辟入里的见解,发人深省,被学界评为“近年不可多得的创新之作”;所著《八议成制于汉论考》《程树德<汉律考>辨正一则》等对学界误传已久的权威观点予以修正,并荣获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同时,在《中国法学》《法学研究》《历史研究》《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多篇为《新华文摘》转载;主持、参与省部级以上科研、教改项目十余项。

二、人才培养

我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的价值理念,培养了数位在读博士生赴京参加《法律讲堂》的节目录制,产生了较大影响;支持学生成立“中华法文化学习研究会”“知远读书会”,举办“寻找失落的法文化”演讲比赛、“法字方阵”法治文化电视大赛等;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学生获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 10 余项;并且注重将教学成果、学生实践通过法文化电视节目策划录制、法文化电视大赛、法文化视频拍摄、法文化项目设计、法文化通俗读物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有效的解决了以往法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成果传播推广的不足。

三、社会服务

我一直致力于向社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法文化。自2011年起在央视主讲中华法文化,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推动传统法文化的弘扬与学术成果的普及,并参加2014 年春节特别节目“中华法文化”录制,在央视录播法文化节目 200 余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2016年与深圳电视台法治频道合作,录制法治文化电视节目;同年,做客“光明讲坛”,以中华民族五千年民族史中的清官为代表,宣讲传统的廉政文化;2018年为重庆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辅导报告;2018年以来,应邀为100余家党政机关做法治文化报告,赴国内多省市进行了数百场巡回演讲,宣讲中华法文化。

目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已经开启,我将继续心怀“妙语而传文化,睿思以究法理”的担当,秉承“教之以事而喻诸德”的理念,奋斗在教学一线、科研一线,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续写“中国梦·劳动美”的壮丽篇章。



李珮 教授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四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奖获得者,重庆市首批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重庆市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重庆市重大决策网络舆情风险评估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西政名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新闻传播学学科带头人。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

培养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人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三种精神”需要传承和延伸,我们把“三种精神”贯穿育人全过程,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陶冶师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质,为新时期新征程培养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指明了方向。

一、在传承劳动文化中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升青年的精神面貌

将“三种精神”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努力培养时代最强奋斗者。一是打造“‘百年百人’思政实践项目”,通过采访“时代楷模”毛相林、抗美援朝老兵高飞、脱贫攻坚基层干部敖晓刚等人物,培养有家国情怀的新闻人。二是开展“百年新闻事业寻根之旅”活动,结合重庆红色新闻文化资源特色,组织师生在《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处、《新华日报》营业处旧址开展寻根活动,传承红色新闻事业遗产,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新闻事业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三是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长征路上学党史主题活动,将课堂带入綦江红色沿线、走进乡村田间地里,教育引导师生汲取“红色营养”,继承革命传统,凝聚奋进力量。

二、在把握时代特征中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高青年的技能水平

将“三种精神”融入育人工作中,努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依托“三全育人”试点院系,从战略角度思考新闻传播院系人才培养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新闻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协同全员、覆盖全方位、贯通全过程,培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培养“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培养“人民的喉舌”。

三、在担当育人使命中以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树立教师的价值取向

将“三种精神”融入师德师风教育中,努力培养新时代的“大先生。”大学教师对学生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正确人生观的职责。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深入挖掘劳模特色、发挥劳模工匠引领作用,对学院教师展开师德师风教育和引导,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讲好中国故事,把学术写在中国大地上,把课堂带进田间地头,形成一支稳定、互助、向上、向善的教师队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学院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




马勇 老师

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重庆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西南政法大学锦上添花教学新秀奖、122人才工程教学新秀、柯泰教书育人奖获得者,“西政好老师”、经济法学院。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去年在校工会的支持下,我们的创新工作室得以顺利创建,主要聚焦教学创新方面开展了一些工作。首先是我本人参加了重庆市的教学创新大赛,这个比赛的进程受到疫情影响拖得很长,经历了从校级选拔到市级竞赛两个阶段。在此过程中,我得到了学院领导的全力支持,获得了组织上人力物力的保障。我们学院有三位老师获得市级一等奖,最后两位老师进入国家赛。身在如此优秀的集体,我也为自己是一份子而与有荣焉。在最后国赛选拔赛中,由于在线汇报中出现了一点技术原因,至今感觉还是留有遗憾。虽然有点遗憾,但收获是实实在在的。通过以赛促教,我有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走出舒适圈、吸取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同时,由于参加这个比赛有了一定的备赛经验,也受到兄弟院校的邀请,作为校外评审向外校老师们学习教学技艺。

最近,学校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又开始了,我们工作室也希望能够协助老师们进行更好的备赛。这几天和多位老师就青教赛的意义、准备要点和个人经验等方面进行了畅聊和建议。回想2016年参加青教赛,我最大的感受是,对于刚站上讲台的我这样的青年老师来说,参加这个比赛就一定能够获得提高。因为比赛就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不足。不过好在那时候教学竞争没有今天这么激烈,我有幸可以获奖。今天随着学校对课堂教学的日益重视,教学竞赛也开始“卷”起来了。并且我惊喜地发现,咱们校工会和教务处联合举办的青教赛,今年给出较高奖励。虽然老师们来参加比赛并非为了这个奖励,但是这样的新举措也传递出一个信息,就是学校在资源配置上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了。老师们也确实越来越重视课堂教学了。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在未来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我会继续向今天在座的前辈们多学习,努力做出一点实实在在的成绩。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张力  教授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栏目主讲嘉宾,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巴渝学者特聘教授,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青少年法治素养家校协同培养基地”负责人,重庆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专家委员,西南政法大学比较私法研究中心主任,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领衔人,民商法学院副院长。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回应公平正义需求、全面提升

法治服务有效性

——关于“现代家庭利益社会多元协同保障创新工作室”工作方法的汇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大学视察时指出,教师要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这也对一个教育工作者如何向“劳模”与“工匠人才”看齐提出了要求与标准。作为一名法学教师更应以此为范,直面社会对公平正义的迫切真实需求,通过自身努力提高法治正能量供给的针对性、专业性与有效性——这既是我对法学教师“工匠精神”的基本理解,也是我负责的“现代家庭利益社会多元协同保障创新工作室”的目标追求与工作原则。下面就对工作室在如何贯彻工匠精神,满足社会法治需求方面的所思所想所为做一个简单汇报:

一、“学、讲、做”三维一体的工作思路

西南政法大学现代家庭利益社会多元协同保障创新工作室,是在学院婚姻法教研室大力支持下,依托青少年法治素养家校协同培养基地、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咨询公益服务站而建立的。工作室总目标为,学习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通过弘扬优良家风、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期抓好“妇女权益保护”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法治教育”两大任务主线,建立“科研创新——社会普法——课程改革”的“学、讲、做”三维一体工作机制。

聚焦家庭建设的重点法治支持,提供高效社会法治服务

聚焦“家庭文明建设”的法治支持。紧抓国家加强家庭文明建设以及民法典实施等重大时代契机,组织基地成员广泛深入机关单位社会基层,以及充分运用“一直播”“光明网”等网络平台,集中针对婚姻家庭法、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小学教育惩戒条例实施,针对法治校园与家庭文明建设等热点主题开展宣讲上百余场。强化顶层平台宣传力度:在中央电视台法治频道《法律讲堂》栏目录制《民法典的家风家教观》系列节目30集,节目在春节及全国两会等重要时段播出,累积收视观众破千万;组织多名成员担任重庆电视台《家事有道》《新闻解码》《身边说法》等家庭教育类节目嘉宾。及时以服务社会成果经验反哺学院教学与课程思政建设,联合婚姻法教研室老师,依托央视《民法典家风家教观》视频资源建设翻转课程的《民法精神与家庭文明》,推动央视《法律讲堂》栏目与西政课程改革深度融合。

推动“妇女权益保护”新机制完善。以法治思维和创新思维着力解决妇女权益保护的难点问题:联合婚姻家庭继承法律咨询公益服务站,为夫妻共同债务纠纷等提供常态化网络法律咨询,为农村女性土地权益保护提供定向法律援助;依托外国家庭法及妇女理论研究中心,整合婚姻家庭法及妇女理论方面的科研与教学资源,接受重庆市妇联相关委托项目,着力研究当代婚育障碍破解等现阶段婚姻家庭继承法及妇女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致力“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法治教育”家校社多元协同模式创新。创新青少年权益保护与法治教育的“家校协同”模式,推动社区与家庭联合打造有利于青少年成长的法治环境。工作抓手有:编写出版“青少年民法典教育丛书”:《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德”》《民法典让青少年有“智”》《民法典让青少年有“力量”》,丛书获评重庆市优秀科普成果,入选新闻出版总署“农家书屋”名单,获得中国儿童中心领导的肯定;走入重庆市巫溪县、铜梁区、武隆区等100多所中小学校开展法治教育,先期在重庆市、四川省、山东省十余所中小学设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在巫溪红路小学等欠发达地区学校捐赠设立“獬小豸”青少年法治读书角(会);针对中小学教师、校长等教育工作者长期开展专题培训,指导学校召开“法治家长会”;网上网下走进社区(家长)、乡村、青少年之家,强化欠发达地区困境儿童法治帮扶;创办“青少年法治聊斋”,召开由法律工作者、家长、青少年与中小学教育工作组共同参与的圆桌谈话会,破解中小学教育惩戒难题,推动青少年权益保障与教育发展所依赖的家庭教育环境优化。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形成丰富多彩的普法视频资源。本人及组织基地成员担任国家教育干部网络学院的讲师,获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教师继续教育专业委员会“教师继教在线”学习平台授课专家,为全国中小学校长讲授《如何对青少年开展民法典教育》等网络课程。工作室成员还针对青少年和家庭法治热点问题录制“青少年法治教育每日谈”视频30余期,在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平台进行推广。

三、工作室未来的工作展望

一是总结经验教学,完善基地内部分工,进一步加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强化家校协同力度,继续走入中小学,推广做大青少年法治素养教育的“法治家长会”及其网络版创新模式。进一步强化“青少年法治聊斋”在中小学教育惩戒运行机制中的作用工作,与社区、街道、物业服务企业在青少年权益保障方面加强协同,加强优良家风在基层与家庭中的宣教力度,促进家庭家风家教建设。二是寻求更为广泛的支持,加强与管理部门协同,参与青少年法治教育与妇女权益保障法律法规修订,寻求更为广泛与充足的资金支持。三是拓展与加强现代家庭财产权益保障与传承法律服务的领域与力度。同时强化基地网站、二维码与京师大讲堂公众号建设,形成普法多媒体资源库与统筹发布机制,加强有关经验的总结与社会推广。



孙鹏  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重庆市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选,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自然资源部法律中心咨询专家,重庆市优秀中青年法学专家,重庆市人民政府立法评审专家,重庆市名师,西政名师。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一定要热爱劳动


一、要热爱劳动

要热爱劳动。我就是一位很热爱劳动的人。但我热爱劳动,不是喜欢拖地、做饭,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热爱做一名教师,因为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一个人从事一份工作,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很难把这份工作做好的。

二、要多劳动少抱怨

要多劳动少抱怨。如果老是抱怨工作、抱怨自己,必将无所作为。也许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自己已经拼尽了全力,做了一切自己体力和智力能够支撑的劳动,却不能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有道是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我们必须怀抱希望,在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中顽强地将信念继续,将劳作继续。

三、要成为高质量的劳动者

要成为高质量的劳动者。每个人都应努力的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和水平,努力成为提供高质量工作成果的劳动者,为国家、为学校、为家庭做出自己的贡献。




韩炜  教授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网络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商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弘扬工匠精神  宣传工匠人才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于我而言,就是在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上长期深耕,做负责任、有温度的科学研究。无论是身上担负着行政管理的职责,背负着学科发展的任务,还是养育两个幼子的责任,都不会减弱我投身科研的热情。带着这样的热情,我常常一手领着孩子,一手拿着文献;带着这样的热情,我会用整个假期,带领团队几十个学生连天接日地编码数据;带着这样的热情,我曾四个月笔耕不辍地撰写重大项目申请书……我虽不是工匠,但希望用工匠精神激励自己。

我始终认为科研不是自娱自乐,不是成果发表,而是带动团队、建设学科,特别是反哺教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得精益求精,更是将这种精神传递给他人、在团队中分享。因此,我愿意为团队、为同事贡献我的时间,分享我的经验,哪怕是字斟句酌地为别人修改文字,我也乐在其中。我所理解的工匠精神,不仅是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做深、做精,更能够将其运用在教学中,给学生传递我所关注的现象、研究的发现,围绕教育教学创新与人才培养进行钻研。因此,我愿意带动从本科到研究生各个群体,分类施教地组建科研团队,让本科生甚至是大一新生也在课程之余找到研究的乐趣。

在这新时代、新征程,我们需要践行工匠精神,它让我们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让我们以行动影响着他人。围绕工匠精神能够树立自我,也能够凝聚他人。






胡元聪  教授

教育部研究生教育与发展中心专家,中国通信工业协会区块链专业委员会个人终身副主任委员,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西南政法大学永泰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法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向上滑动阅览查看精彩发言

弘扬工匠精神  锻造自信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弘扬的工匠精神已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下面我分享我对工匠精神的理论认知和实践创造。

从理论认知来看,工匠精神来源于历代工匠们铸就的辉煌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周易》爻辞:“制器尚象”。其内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新。精美的瓷器、柔滑的丝绸,数不清的发明创造,都展现出古代中国工匠无比的智慧。二是精益。巧夺天工、技进乎道等,无不体现着工匠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三是敬业。敬业乐群、忠于职守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四是专注。《庄子》中记载的“庖丁解牛”、《核舟记》中记载的奇巧人王叔远,都体现了一种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执着和定力。

从实践创造来看,工匠精神激励着我们锻造美好的未来。它激励着艾爱国、郑春辉、李凯军等成为典型的实践者,也激励着我通过“三个育人”锻造国之人才。

一、激励我教学育人

在教学中我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理念的基础上,在学习中提倡“三思”即思路、思维和思想,做好“三构”即建构、解构和重构,从而增强“三劲”即冲劲、韧劲和后劲。指导硕博研究生过程中我凝练了指导文化,包括指导师训即博爱、感恩、慎思、笃行;指导精神即终日乾乾、与时偕行;指导目标即笃定+自信。2018年毕业的1名博士工作2年后即担任高校法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二、激励我科研育人

在科研中我既立足传统,研究经济法基础理论,历经10年,写出一本代表性(校定B类)著作。又紧跟前沿,研究数字经济法,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同时,坚持科研育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力争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近三年来硕博研究生共获得重庆市级科研项目2项,校级项目9项,院级项目1项。2019年毕业的1名博士入职1个月即被遴选为硕士生导师。

三、激励我党建育人

依托重庆市首批新时代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胡元聪工作室”,创新公众号平台开展党建、创新区块链存证式借阅平台打造学习型党组织、主持全会精神阐释课题、发表全会精神阐释文章等通过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品牌党支部。同时,指导硕博研究生过程中,创新出学术科研能力指导和党建工作能力指导相结合的双培养模式,多人获评校级、院级“优秀共产党员”。我指导的硕士毕业生,才毕业工作10个月就作为辅导员借调到学校纪委,从事文字工作并兼任党务工作。

在百舸争流、竞争激烈的今天,唯有“读书破万卷”,唯有“自信驭千帆”。这也是《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对青年提出的要求。自信来自哪里?个人感悟,老师最重要职责就是让学生变得自信。要让他们满怀憧憬来求学,身怀“绝技”去奉献,成为“自信西政人”。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一名党务工作者,工匠精神激励着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桃李”“种”在祖国大地上。为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助力和推力。工匠精神激励着我:撰“大”写的文,育“大写的人”,为提升政党自信、国家自信、民族自信、人民自信提供智力和心力。





学习劳模

尊重劳模

关爱劳模

崇尚劳模

争当劳模

向新时代勇于奋斗的劳动者致敬

推荐阅读


1.獬豸,“法”的符号?一起进入董彦斌《法的思想世界》


2.双双获奖!她们是西政辅导员

素材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工会

文字:彭锐 叶思琦

编辑:袁靖雯

执编:江依婷

素材审核:徐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